欢迎来到 检察内参!!
当前所在: 首页 > 检察文化 > 正文

随笔丨山岭上的回响

时间:2025-10-16   作者:佚名   来源:广西纪检监察网  

  我沿着陆川的山岭行走,八月的阳光炽烈,山风却带着旧年的清凉。脚下的路被岁月冲刷过,像一条沉默的河,把八十年前的枪声、呐喊与奔跑,一并冲到眼前。我此行,只为重温那些无法被车轮载走的、沉甸甸的抗战时光。

  

  陆川地处桂东南,坡岭连绵,川流交错。1945年2月,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在陆川清湖镇塘寨村打响第一枪。时任中共陆川县委书记、桂东南抗日游击区陆川抗日自卫军政委温翊竣,率部在三水村、塘寨村一带与日伪军鏖战,周边各县也相继投身起义。陆川、博白、兴业等地的起义持续三十余日,虽因敌众我寡最终落败,却如燎原星火,唤醒了桂东南的广袤乡野。

  

  山风掠过松林,沙沙作响,仿佛仍在续写着当年的冲锋。如温翊竣般的烈士们,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救亡运动,与个人私利划清了绝对界限。我忽然明白,陆川的抗战精神,不仅是“匹夫有责”的勇毅,更是“公私分明”的清朗,是以敢于斗争的决绝斩断私欲羁绊,用善于斗争的智慧守护公义底线。

  

  我走进古城镇清耳村上茶根屯,昔日的陆川抗日自卫军司令部如今已变成了纪念起义的陈列室,阳光透过木格窗投下斑驳的影子,像一块块历史的切片。离此不远的八角村,八角楼仍巍然屹立,起义期间,盘龙支队在此没收伪军地主粮食一万五千公斤,连续三日为当地百姓开仓分粮。附近村屯百姓挑着箩筐前来领取救命粮的场景,仿佛仍在石板路上回荡。沿着石板,我触摸到“斗争”二字的温度:敢于斗争,是向盘剥者亮剑;善于斗争,是把剑锋化作炊烟,让饥寒交迫的乡亲挺起脊梁。粮袋里装的不只是稻谷,更是军民同心的火种,是不谋私利的宣言——子弟兵不多取一粒米,只为把希望的种子分得更匀、更远。

  

  傍晚回到县城,我走进陆川中学。这里诞生了陆川第一个中共党支部——陆中支部。抗战全面爆发后,九名学子徒步千里奔赴延安,七十多人参加广西学生军,十二名师生直接投身桂东南武装起义……校园一隅,以宁培瑛命名的“培瑛园”,无声诉说着那段书生意气、挥斥方遒、以身许国的峥嵘岁月。我久久凝视那镌刻着“励志、笃学、荣校、报国”的校训石,它们不只是写给先辈,也是写给后来者:今天的课堂不再有刺刀与硝烟,但敢于斗争的精神仍需在笔尖、在田野、在实验室里淬炼;善于斗争的本领更要在一次次失败、一次次质疑中培塑。报国不是口号,而是把每一次“小我”的选择,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,以身体力行诠释先辈的铁肩担当。

  

  走出校园,夜色四合,县城灯火次第亮起。如今的新时代,物质丰盈、人民安康,但放眼复兴征途,内忧外患不绝、风险挑战犹存。硝烟虽散,斗争未已。先辈们浴血守护的山河安宁,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,以新的斗争祛除痼疾、抵御风浪。

  

  远处山岭的轮廓在星光下起伏,像一支无声的歌。风从山那边吹来,带着草木的清香,我听见风里有一个声音,不急不缓,却穿透了八十年的时光,回响山涧:“山河已无恙,吾辈当自警。诚以铁肩担道义,方不负岭上长歌。”(陆川县纪委监委)

  编辑:杨意超
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gxjjw.gov.cn/staticpages/20251009/gxjjw68e78c2e-199644.s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检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北京法行天下法律咨询有限公司主办-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检察内参 w.jcncl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7028685 监督电话: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
客服QQ:871104617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