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 检察内参!!
当前所在: 首页 > 检察会议 > 正文

如何认定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行为?

时间:2022-08-17   作者:佚名   来源: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 

  《党纪处分条例》第137条规定

  违背社会公序良俗,在公共场所有不当行为,造成不良影响的,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;情节较重的,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;情节严重的,给予开除党籍处分。

  1.判断违规要素。

  (1)本违纪行为的主体是党员个体。

  (2)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为:违背社会公序良俗,在公共场所有不当行为,造成不良影响。“公序良俗”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,指国家社会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和所必需的一般道德,包括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个人品德、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。“不当行为”,是指不符合一般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,如在宗教场所穿着性感暴露、在公共场所辱骂他人等。当与不当不由党员干部个人判断和决定,应当按照当时当地的公共环境、社会氛围、容纳程度、行为规范、价值标准等综合判断。

  (3)危害客体是党员的基本义务以及社会主义新风尚。

  (4)在危害结果上,强调造成不良影响的,给予党纪处分。“造成不良影响”,一般是指由于行为人在公共场所的不当行为,引起广大群众或者社会舆论负面反映,给行为人自身名誉、行为人所在的党组织和单位造成了不好的影响,损害了党的形象。此外,如果情节轻微,可通过社会舆论和道德的力量来调整,或运用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中的第一种形态,通过咬耳扯袖、红脸出汗、批评教育等方式处理。

  2.判断有责要素。

  本违纪行为在主观上包括故意或过失。

  3.综合判断。

  在进行违规要素、责任要素判断后,对案件进行综合权衡,确保案件处理综合效果。

  4.关于纪法衔接。

  如果行为人有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23条规定的“扰乱机关、团体、企业、事业单位秩序,致使工作、生产、营业、医疗、教学、科研不能正常进行,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”行为,或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26条规定的“寻衅滋事”等行为,则应依据纪法衔接有关条款处理。如果相关行为尚未构成违法犯罪,造成不良影响的,则应当依据本条款进行处理。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ynjjjc.gov.cn/html/2022/yunlingyaowen_0815/112150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检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北京法行天下法律咨询有限公司主办-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检察内参 w.jcncl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7028685 监督电话: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
客服QQ:871104617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