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 检察内参!!
当前所在: 首页 > 检察法治 > 正文

虚拟货币不是传销“遮羞布”

时间:2022-03-26   作者:佚名   来源:江苏检察网  

  

  马树娟

  累计发展会员账户6万余个,层级关系达72层,涉案金额1亿余元……近日,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披露上海首例利用虚拟货币实施网络传销犯罪案。

  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,区块链、虚拟货币、元宇宙等概念不时出现,一些不法分子在从事违法犯罪行为时也紧跟风口、紧蹭热点。如在这起案件中,不法分子就以建立全球生态系统为噱头,以推广区块链技术和提供虚拟货币增值服务为名目,以承诺高额静态收益和发展下线复式计酬为诱饵,吸引用户不断加入。由于采用了拉人头和层级计酬的模式,涉案项目在很短时间内就以滚雪球般的速度发展起来。

  相较于传统违法犯罪,这种以时兴概念为包装的新型网络违法犯罪行为,不仅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,而且传播速度更快、传播范围更广、社会危害性更大。针对不断升级变异的新型网络犯罪行为,我国也在不断完善法律制度,加大打击力度。如今年2月,最高人民法院在修改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相关司法解释时,就结合司法新实践和犯罪新形式,特别增加了虚拟货币交易等新型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方式,为依法惩治虚拟货币领域非法集资犯罪提供了依据。

  虚拟货币等时髦概念不是网络传销的“遮羞布”,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也不是违法犯罪的挡箭牌。此案的告破再次警示不法分子,犯罪形式包装得再好,也会有被识破的一天。而综合治理新型网络违法犯罪,既需要国家层面与时俱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,监管部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、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,也需要公众自己擦亮眼睛,不轻信“天上掉馅饼”,如此才能更好防患于未然,守好自己的钱袋子。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jsjc.gov.cn/shzs/fzzc/202203/t20220318_1362869.s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检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北京法行天下法律咨询有限公司主办-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检察内参 w.jcncl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7028685 监督电话: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
客服QQ:871104617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