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华珠
她,从检36年,累计办理刑事申诉等案件200多件,处理群众信访3300多件,接待来访群众3100余人次;组织并配合检察长接访981人,涉及案件566件,接受群众法律咨询2300余人次,讲授60多场职务犯罪预防讲座……
她,是海南省“三八”红旗手、全省检察机关“文明接待员”。她曾先后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海南省委省政府记个人一等功。
她,首创 “四心”工作法:接待群众要热心、听取陈述要耐心、解答问题要细心、解决问题要诚心。“能为群众办点实事,人生才有意义。”
她,就是海南省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第七检察部主任、三级高级检察官林华珠,被群众亲切的称为“知心检察官”。
擦亮这扇窗,就要用热心做群众的贴心人
众所周知,办理信访积案是一件难事。有一个信访案件,至今仍让林华珠记忆犹新。信访人覃某的丈夫被人殴打致死,凶犯邓某文外逃了。二十多年来,覃某多次到公安、检察机关信访,要求抓捕在逃犯邓某文。该信访案件历经省公安厅、督查组、公检法等多家单位调查,均未找到邓某文被处理的有关卷宗材料。
“这个案件都过去20多年了,别人也查过多次,查找取证,谈何容易。”有人劝她知难而退,林华珠偏偏知难而上。为了寻找突破口,她带领办案团队再次进入看守所的档案室,一头扎进档案室,一查就是大半天。正是凭借这份执着,她从一本老旧发黄的看守所值班记录本中发现了重大线索。“终于找到了!邓某文于1999年间曾在该市看守所被关押,并已于1999年12月29日被执行枪决。”那一刻,林华珠情不自禁脱口而出。
马上,林华珠又赶到省高级人民法院查找邓某文的相关案件卷宗,得到的反馈却是:“没有找到邓某文的案卷。” 这如同一瓢冷水浇在了林华珠的心头,刚燃起的希望难道就要破灭了吗?她不甘心。
“邓某文会不会用了别的名字呢?”根据平时走访的情况,林华珠想到有些人可能用过两个名字。她立刻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同志按照这个思路,重新查找,查案号,同时査找姓氏或别名,终于,查到卷宗名字邓某得、别名邓某文的卷宗材料。经核对,与看守所值班记录相互印证,紧接着在一中院也查询到了该案一审判决卷宗。
2018年12月中旬,林华珠当面公开答复信访人覃某,覃某二十多年的心结从此解开。
要擦亮这扇窗,就要用真心做群众的知心人
2020年7月,林华珠办理了这样一起申诉案件,用真心做群众的知心人,传递检察工作温度。
申诉人罗某甲(聋哑人)被同村的罗某乙殴打致伤,因证据不足,基层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。罗某甲不服,于是向二分院申诉。
接到案件后,林华珠立即调卷进行全案审查,还特别有心地请来一名特殊学校老师一起到申诉人家里听取意见。经了解发现,申诉人是双残疾家庭,仅仅靠低保金维持生活,家庭生活非常困难。
经审查,基层检察院因证据不足不起诉并无不当,但申诉人符合司法救助条件。于是,林华珠及时启动救助程序,组织人员到当事人家里开了两起案件的公开答复会,进行释法说理、发放救助金,申诉人及其亲属非常满意,连连道谢。在尊重事实、客观公正的基础上,想方设法解决群众的愁心事,实实在在的化解矛盾纠纷,这份检察担当,得到了受邀参加公开答复会的省人大代表、律师、村干部一致肯定。
要擦亮这扇窗,就要用耐心做矛盾的化解人
众所周知,办理控告申诉案件,要随时面对群众集体上访。有一次,儋州市某村150多名被害人,得知一起集资诈骗案已经移送二分院审查起诉,担心被骗的钱追不回来,分乘三辆中巴车到二分院上访,群情激愤,一起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。
凭借多年工作经验,林华珠果断决定请出5名群众作为代表到接待室反映情况。一杯热茶,一片真心,她耐心地倾听着群众代表反映的情况,同时请来承办人一起解疑答惑,一点一点打消他们的疑虑。“听了你们的说明和讲解,我们就放心回去等待处理了。”最后,群众代表踏踏实实的走了。
机智、果敢、贴心。“知心检察官”的接访,顺利化解了150多人的集体访案件。
在二分院的接待室里,挂着一面面群众送来的锦旗,每天清晨,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上面,那么的鲜亮而温暖。林华珠将一直用心擦亮这扇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