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 检察内参!!
当前所在: 首页 > 检察文化 > 正文

苦瓜有真味

时间:2025-09-28   作者:佚名   来源:宁夏纪委监委网  

  苦瓜在我国南方多有种植。南方夏天,高温湿热,稍不注意,便会引发疾病,苦瓜其貌不扬,却正能防暑祛湿。人们也因此对苦瓜厚爱有加,将其誉为“锦荔枝”。

  苦瓜之效,多自苦味。苦味人所不喜,然而“苦入心”。古人遍尝百草,发现很多含有苦味的植物能降心火、促安神,如莲芯、黄连、蒲公英等。

  苦瓜的不寻常在于,与其他菜一起烧煮,它只苦自己,“不传己苦与他物”。古人认为苦瓜“有君子之德”,因此又称苦瓜为“君子菜”。这也常常令人想到忠谏之臣,精于谋事拙于谋人,公忠体国而言语常有冒犯,又颇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担当风范。

  不同的人吃苦瓜,品出的滋味也不同。

  明代的朱橚,尝出的是悲天悯人的民生情怀。这个后人敬重的方剂学家和植物学家,曾两次被流放到云南,对苦瓜当不陌生。为救贫苦百姓于灾荒之际,他力尽所能,购买包括苦瓜在内的400多种植物的种子和幼苗,种在园中,仔细观察,牵头撰写《救荒本草》一书,对这些遍布山间田野、可食用的枝叶果实详加描述,辅以图形,以便不识字的穷苦百姓也能一眼识别。这里的苦瓜等植物,只用于填饱肚子,没有任何的引申意义,却能得到最大的情感认同。

  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出生于广西桂林,幼年遭遇家庭变故,吃了不少苦。与苦瓜相似,他尽管才华满腹,却时运不济,不得不常年漂泊,晚年才得以在扬州安定下来。他长期以“苦瓜和尚”自号,甚至将苦瓜供于案头。然而,苦瓜于他,积淀生成的不是对生活的悲观失望,而是充满动感与张力的书画诗文和独特的艺术哲思。其关于绘画的诸多个人见解,如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“笔墨当随时代”等,至今仍带给人们深刻启示。

  作家汪曾祺吃苦瓜,吃出的是对不同文学风格的感知和包容。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,同学请他吃饭,一口气给他点了凉拌苦瓜、炒苦瓜、苦瓜汤,因为曾夸口说“没有不吃的东西”,为了面子,年轻气盛的他“咬咬牙,全吃了”。经此一吃,他逐步认识到,苦瓜的苦味,本属五味之一,同是自然所赐,既要感知,更要包容。他因此将苦瓜引申到文学领域,晚年为苦瓜写了几篇正名的文章,劝告固执己见者,要像吃苦瓜一样,口味要杂一点,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、排斥,要能吃出一点不同的味道来。

  苦瓜之用,既在苦味之内,更在苦味之外。生活中,面对困难和挑战,常常也需要吃苦,有时甚至需要自找苦吃。和吃苦瓜一样,勇于吃苦、乐于吃苦、甘于吃苦,多一点摔打、挫折和考验,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收获。(赵建国)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nxjjjc.gov.cn/xbnxjw/lzjy/lzyy/202509/t20250919_1040537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检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北京法行天下法律咨询有限公司主办-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检察内参 w.jcncl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7028685 监督电话: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
客服QQ:871104617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