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 检察内参!!
当前所在: 首页 > 检察文化 > 正文

古村纪行

时间:2025-09-15   作者:佚名   来源:甘肃纪检监察网  

  北京的斋堂古镇,文化底蕴深厚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当地人说到斋堂,后面都要加“川”字。斋堂川,可能与地形有关,南北有山,中间淌水,称清水河,为永定河上游。也可能延续古人称谓,《宛署杂记》载:“灵桂川,在县西一百八十里白铁山下,由斋堂村入浑河。”灵桂川正指此地,名称有别,而地形特征的“川”字不变。

  现在的斋堂镇是由斋堂、军响、沿河口合并而成,为门头沟区面积最大的镇,村子多,分布广,或临川,或在两侧山上,多为古村民居。青龙涧村、黄岭西村、双石头村、川底下村、柏峪村在镇的西部山区,当地人习惯称北沟五村。青龙涧村的煤好,因而已成采空区,村子迁到南山边。黄岭西村也多有古民居,存有门墩等旧物,山上有古老的柏峪寺,路远,没能去成。双石头村因村口有两块巨石而得名。村口有一景,巨石上建造了一所房子,很是奇特,且能居住,不可思议。

  这一带广泛流传着山梆子、蹦蹦戏、燕歌戏,追根溯源,始于明代,迄今已有几百年历史,唱腔丰富,有“九腔十八调”之称,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柏峪是个古村,至今保留有许多剧目和曲牌,村民能演二三十部整出的戏。村里有礼堂,里面放着条凳,能装下全村人。我在那里看过演出,正值春节前,天气寒冷,依然聚集了百十号人。自排自演的地方戏,村里人都爱看,随着节拍,摇头晃脑,听得津津有味。

  川底下村历史悠久,古称“爨里口”,北京通往陕晋和口外的要塞,是兵家必争之地。明代戍边,由韩氏兄弟把守,据《四镇三关志》记载:“爨里口,正城一道,缓”,进而演变成村,所以村里以韩姓为主。20世纪中期,民政部门规范用字,村里人觉得“爨”字难写,于是写成“川”底下村。

  川底下村处在山沟里,一度贫穷落后。村里人向外迁,或去外地打工,村里少时只剩下十来户。20世纪90年代,人们有了文物意识。完整的古村落,极为少见,几百年前的文化遗产,内涵丰富。自那时起,关注的人逐渐多了起来,自然也引起了我的兴趣,多次进村。

  我曾爬上村对面的山,俯瞰全貌。全村坐北面南,背靠山峰,前面古道弯曲,形如一只巨大的元宝。房屋随山势而建,颇为气派,为元宝的中心。村子保存着完好的古民居,建筑以清代四合院为主,也有明代风格的,错落有致,布局合理。房屋保存完整,规划严谨,为建筑艺术瑰宝。石墙山路、门楼院落、影壁花墙,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,砖雕、石雕、木雕精美,蕴含着古老的民族文化。

  门楼下有门当,上有户对,旁边有供门神的神龛,墙上是“福寿禄”的壁画。走进门楼,迎面是砖雕镶嵌的影壁,雕刻内容不一,有望子成龙、阖家欢乐、喜鹊登枝等,象征着吉祥富贵,太平安宁。院子空间狭小,但布局讲究,大都分为前后两座,左侧有小通道相连。民居大门多设在院子的东南角,各家的正房东山墙均有泰山柱支撑,取东边为长之意。

  历经三四十年的发展,川底下村依靠历史文化,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之地。到这里参观的人与日俱增,不仅夏天至此避暑,就是寒冷的冬季也络绎不绝,来感受形制特殊的古村落。

  这里的人很早就把“爨”字注册了,并把难写的字编成顺口溜:兴字头,林字腰,大字下面架火烧。“爨”立刻印在记忆中。前些年北沟五村联为一体,利用古村落的文化共同奔向富足,这是更有意义的事。(作者:高文瑞)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gsjw.gov.cn/contents/66424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上一篇:洱海月照苍山雪

下一篇:老家那口塘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检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北京法行天下法律咨询有限公司主办-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检察内参 w.jcncl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7028685 监督电话: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
客服QQ:871104617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