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 检察内参!!
当前所在: 首页 > 检察文化 > 正文

白山黑水 碧血丹心

时间:2025-09-15   作者:佚名   来源:甘肃纪检监察网  

  

  尚志市东安水库风光。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  

  尚志市主要廉洁教育场所分布示意图。 尚志市纪委监委供图

  

  赵一曼烈士被捕地。孙现富 摄

  

  党员干部在赵一曼纪念园接受红色教育。李静 摄

  

  尚志市中心的赵尚志将军铜像。 资料图片

  黑龙江省有一座城市,以东北抗联创始人之一赵尚志的名字命名,这就是尚志市。这片红色热土,承载着坚如磐石的民族精神,激荡着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。革命志士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”,涌动的红色基因,优秀的革命文化,在白山黑水间树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。

  “中国人都挺直腰杆,鬼子就永远跪着!”

  沿着尚志大街,跨过尚志大桥,一座雄伟的铜像映入眼帘:赵尚志将军身骑战马,戎装飞扬。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——尚志市。

  踏上这块热土,崇敬之情油然而生。尚志公园、尚志中学、尚志镇、尚志村……将英雄精神融入城市建设,让红色基因永久传承。

  赵尚志,1908年出生于热河省朝阳县(今辽宁省朝阳市),是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。印象中,东北大汉应该都是身材魁梧,但看到赵尚志与巴彦抗日游击队队员的一张合影,才发现这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,个子不高,娃娃脸,很难和日军口中“小小的满洲国,大大的赵尚志”联系在一起。

  “争自由,誓抗战。效马援,裹尸还。看拼斗疆场,军威赫显……”这是赵尚志《黑水白山·调寄满江红》的句子,字里行间彰显英雄本色。在赵尚志的领导下,抗联战士一次次粉碎日伪的阴谋。为了捉拿赵尚志,日军做出“一钱骨头一钱金,一两肉得一两银”的悬赏。“北满治安的最大祸患”是日伪军对赵尚志产生的强烈畏惧。

  “中国人都挺直腰杆,鬼子就永远跪着!”赵尚志不止一次对身边的战士说:“我生是共产党的人,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。”赵尚志满脑子打仗智慧,他善于利用东北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环境与敌人展开斗争,冰面上、雪地里、森林里都成为痛击日寇的战场。

  “冰趟子”伏击战,更是让日寇体验了赵尚志的厉害。1937年寒冬,冰趟子岭气温降至零下四十多摄氏度,日军集结重兵到此进行大讨伐。“冰趟子”两边是山峰,中间是一道冰川。赵尚志接到情报后,在这里预先设下埋伏。为了不让设伏的战士冻伤手脚,他还让部队在山上的屋里准备了木柴,大家可以轮流到屋里生火取暖。钻进“冰趟子”的敌人可就遭了殃。冰面溜滑,大头鞋走不了,枪栓也被冻住了,一仗下来,死伤数百人。这场以少胜多的伏击战极大提振了抗联部队的士气。

  赵尚志是日寇心中最大的“祸患”,但在乡亲们眼里“我们的赵司令,领导的部队‘专打鬼子不扰民’”。赵尚志在老乡家借宿都是睡在地上,他还和老乡一起畅想未来:“将来把日本侵略者赶走后,咱们建设国家,过上电灯电话、楼上楼下这样的生活。但是我不一定能赶上这时候了。”为了不连累家人,赵尚志终身未婚。他知道抗日之路充满艰险,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。

  1942年2月12日,寒风怒吼,雪花纷飞,赵尚志带领小分队在萝北开展抗日活动。部下刘德山借口上厕所,绕到背后向赵尚志开了一枪。受伤倒地的赵尚志瞬间意识到刘德山叛变了,他强忍疼痛,朝刘德山连开两枪,其当场毙命。身受重伤的赵尚志不幸被捕。

  面对酷刑,赵尚志坚强不屈,对审讯的警察破口大骂:“你们不也是中国人吗?现在你们出卖了祖国,成了卖国贼,该杀!”自始至终,他没喊一声痛。因伤势过重,赵尚志在被俘8小时后壮烈牺牲。

  烽火远去,精神永存。尚志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的“赵司令”。上世纪80年代,听说要修赵尚志纪念馆,当地百姓踊跃捐款。每年清明,赵尚志纪念碑前挤满了前来缅怀的群众,他们用最真挚的情感守护着英灵。

  “我的目的,我的主义,我的信念,就是反满抗日。”

  雨后的春秋岭,潮湿闷热,蚊虫肆虐。这里距离尚志市区20多公里,是巾帼英雄赵一曼被捕地。当年,烈士赵一曼是怎样坚持抗敌,又是怎样落入魔掌的?

  “极度缺粮、极端严寒、极度缺药,是抗联官兵面临的最大困难。夏天蚊虫叮咬,阴雨潮湿。冬天更艰难,夜里气温经常降至零下四十多摄氏度,很多枪都拉不开枪栓,有的战士在睡梦中就离开了人世。”同行的市委党校同志介绍。

  一个狭小的窝棚,三尊石刻雕像,真实还原了赵一曼被捕场景。身负重伤的赵一曼侧坐在石头上,一旁是警卫战士杨桂兰,还有正在熬粥的村民老张头。

  1935年11月,赵一曼在春秋岭战役中不幸受伤。她躲进雪坑,待敌人撤退后才艰难地爬出,碰到了小战士杨桂兰和铁北区委宣传部长周伯学、交通员刘福生。几人在夜色掩护下来到春秋屯老张头家。

  老张头把赵一曼几人安顿在山上的一处窝棚里。由于敌人封锁严密,连续搜山,赵一曼几日都没有东西吃,受伤的身体更加虚弱。老张头给他们熬粥充饥,尽管十分注意,但烟火还是被汉奸发现了,很快招来大批鬼子和伪警察。战斗中,赵一曼再次受伤,昏迷被俘。

  敌人将赵一曼押送到珠河县(今尚志市)公署,关在一间阴冷、潮湿的牢房里。敌人对赵一曼严刑拷打,却始终一无所获。为得到更有价值的情报,敌人又将她转送到哈尔滨关押,进行了更加惨无人道的严刑逼供。

  从赵一曼纪念园返回市区途中,我凝视窗外,内心涌动着一种痛。初秋的东北,黄豆结痂,玉米抽穗,一派丰收景象。那一刻,我想起赵一曼的诗:“未惜头颅新故国,甘将热血沃中华。白山黑水除敌寇,笑看旌旗红似花。”生为女儿身,敢为惊天事。崇高的民族气节、豪迈的英雄气概,岂能不让后人铭记。

  一路上,我的脑海里不时闪现出一张照片——赵一曼与儿子宁儿的合影。当时,宁儿仅1岁多,留下这张合影后她便奔赴抗日战场。母子分离,再未相见。

  被俘期间,日军施以酷刑企图逼赵一曼投降招供。烙铁烫、灌汽油、施电刑各种手段轮番上阵,赵一曼始终咬紧牙关,目光中透出令敌人胆寒的坚毅。直到牺牲,赵一曼也没吐露半个字,她的沉默和坚韧连参加审讯的日军都为之震撼。赵一曼遍体鳞伤而不屈,留下了“我的目的,我的主义,我的信念,就是反满抗日”的永生绝唱。

  日寇见套不出任何信息,决定将赵一曼处决。身陷囹圄的赵一曼,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自己的战友,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和她的宁儿。她感觉愧对儿子,于是就有了那封绝笔遗书:“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,实在是遗憾的事情。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,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。”“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,就用实行来教育你。在你长大成人之后,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!”句句泣血,读之动容。

  从当地市委党校同志口中,我还得知了一个细节:敌人在对赵一曼惨无人道的折磨中,唯独没有伤她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,目的是让她写供词。其他手指全部拔掉了指甲。赵一曼忍着剧痛,给宁儿留下了最后的嘱托,牺牲时年仅31岁。

  “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,他们完全不谋私利,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。”

  《暴风骤雨》是作家周立波创作的长篇小说,首次出版于1948年。小说通过倔强的赵玉林、诙谐的老孙头、善良的赵大嫂等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,再现了东北土地改革运动。小说中元茂屯的原型就是尚志市的元宝村。

  元宝村,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旧貌换新颜。远处,群山连绵;近处,稻田涟漪。门楼上“元宝村”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村委会前的池塘里荷花绽放,一幢幢二层小楼朴素整洁。我被眼前的田园风光吸引,迫不及待跳下车。

  走进元宝村的暴风骤雨纪念馆,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。抗战胜利后,党中央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,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,实现“耕者有其田”,于1946年5月4日发出了《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》,要求放手发动群众,消灭封建剥削,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。这一年,元宝村的农民们在这里打下了东北土地改革的第一根桩子。

  1946年9月,周立波到元宝镇工作,参与了当地的土地改革。小说里的斗争故事,都源于真实事件。特别是“赵光腚”赵玉林这一角色,让我印象深刻。全家没一件完整衣衫,“冬天除了抱柴、挑水、做饭外,一家三口都不下炕”。

  听说来了共产党的工作队,还要给农民分土地,有的村民不相信,但更多人担心斗不过地主。工作队用实际行动为农民树立了信心,他们组织农民开展清算分地运动,大土豪劣绅、土匪头子的土地全部被没收,财产分给农民。当时正值寒冬,周立波和工作队员冒着大雪到农民家走访、谈心,摆事实、讲道理。

  共产党就是不一样,是真心为咱老百姓着想。赵玉林成为村里第一个觉醒的人,他主动找工作队说了村里的情况,并坚决支持土改。赵玉林当时的勇气令人佩服,据说,他跟工作队说完实情当晚,家里窗户就被人砸了。

 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:“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,他们完全不谋私利,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。”苦难的经历让赵玉林更加坚信,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翻身。小说中,赵玉林在与土匪的斗争中牺牲。牺牲前,他说:“死就死了,干革命还能怕死吗?”这一片段背后,体现了村民从畏惧、观望到觉醒、斗争的转变。

  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,元茂屯的天晴了。土改中的惊心动魄和艰难曲折,让周立波深有触动,后来他把这段历史写成了小说。

  如今,走在村里宽阔的水泥路上,我想起了小说中老孙头赶着马车几步一陷的情景。赶了一辈子车,老孙头却没有挣下自己的车马。如今,这个被誉为“中国土改第一村”的小山村早已变成了“亿元村”。近年来,当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,发展铅笔、筷子产业,走上了一条“精农业、稳工业、兴旅游”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
  当年,党带领村民斗地主打豪绅,争得土地和饭碗;如今,党带领大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日子更幸福。村里的老书记张宝金深有感触地说:“为什么元宝村越来越好?因为百姓对党有感情,相信党。只要是党的号召,大伙儿都积极响应。”

  清风正气让广袤的黑土地更加丰饶。聆听红色故事,仿佛触摸一段滚烫的历史。革命先烈对党忠诚、服务人民、英勇无畏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光荣事迹,是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丰沛资源。近年来,当地纪委监委深入挖掘、整理和传承红色资源中蕴含的革命精神,积极开展革命传统和廉政教育,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,在历史的印记中汲取前进的力量。(作者:孙现富)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gsjw.gov.cn/contents/67965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上一篇:慎于名节

下一篇:芦苇青青映丹心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检察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北京法行天下法律咨询有限公司主办-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检察内参 w.jcncl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7028685 监督电话: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
客服QQ:871104617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